小区信义治理何以行? 顺德清华班学员“取经”成都
2025-07-25
如何将小区物业从包干制、酬金制升级到信托制,赋能住宅小区治理?如何将十年社区营造沉淀下来的好做法,更好地转化为当下的基层治理效能?
7月30日下午,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荔村顺图玻璃书房内,一场聚焦“顺德城市住宅小区信义治理何以行”主题的讨论会举行,参会的是清华大学顺德区基层治理人才研修班(以下简称“顺德清华班”)学员,他们试图通过主题分享、世界咖啡、行动学习等共创形式,寻求信义治理在顺德社区转化落地的政策支持及可行路径。
在6月底,他们还专程前往信托制物业模式的“诞生地”——四川省成都市“取经”,此行让顺德清华班的学员们极大地开拓了眼界、拓宽了思路。
不一样的“清华班”:
“行动学习+场域学习”提升社区干部创新力
“顺德清华班”是由顺德区委政法委员会、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提供在地支持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人才培养计划,在2018年、2023年、2024年分别举办了三期,以实践为导向系统培训178名学员。
2024年顺德清华班的学员共60人,其中,在岗村居“两委”成员45人,占比3/4,社会组织管理骨干15人,占比1/4。
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党建引领与资源动员、参与式规划设计与社区参与、社区治理机制与资源管理、面向未来的社区文化共创……自今年3月在清华大学开班以来,60名学员们共开展了6次集中学习。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认为,“顺德清华班”不是简单的培训班,更强调行动学习、场域学习、学以致用,激发村居“两委”骨干的共创能力,提升他们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力、创新力。
开眼界的成都之行:
“还权、赋能、归位”激发社区营造活力
今年6月20-22日,2024年“顺德清华班”学员们前往成都市,开展第四模块“社区治理机制与资源管理”主题课程的学习。
对标学习为何选择成都?实际上,早在2022年,成都就已迈入“GDP2万亿俱乐部”,集聚人口超2000万人。而十年前,成都与顺德一同开启了社区营造工作试点,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该项工作带动培育的社会资本不可小视。
在成都的4天时间里,顺德清华班学员行程颇为紧凑。通过主题讲座,60名学员了解成都基层治理体制政策设计,观摩标杆社会组织在成都政策土壤中的社区营造实践探索;随后,学员们又分两组,马不停蹄地考察调研了新津区五津街道南江社区一品水轩小区、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郫都区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等12个参访点,深入学习当地社区治理经验。
考察中,让学员们感受尤其深刻的是三个社区治理“痛点”的破解之道——
小区物业矛盾纠纷高发,小区治理的“信任危机”如何破解?在成都,信托制物业的落地让顺德学员眼前一亮。信托制物业通过引入信托理念,将物业费和公共收益等设为共有资金,执行“双密码”账户、线上信息公开和线下公开查询,实行开放式预算管理,聘请社区“两委”和律师、会计师等作为监察人,将原来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双方服务买卖关系,转变成以业主大会为委托人、物业公司为受托人、全体业主为受益人的三方信义关系。
一品水轩小区是成都市信托制物业示范小区,2021年在导入信托物业后,小区“旧貌焕新颜”,实现“一增三不变”的转变:一是资源增多,与3家企业单位结对共建,获超20万改造资金,变地下室为小区党群服务站、活动议事阵地,并引入社会组织运营;二是“三不变”(即物业团队、物业费标准、物业收益不变),实现“三提高”(即物业服务水平、业主缴费率、业主满意度),由零和博弈变为合作共赢,实现小区业主权益和小区公共利益最大化。
城市社区“缺人”“缺钱”“缺手段”的难点痛点如何解决?黉门街社区为顺德的学员提供了另一个参考。围绕政策要求、居民需求、社区基础和社会资源,黉门街社区提出“以服务赢得信任,以链接创造价值”的目标,于2018年成立四川省第一家社区社会企业——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28名社区居民入股、居民走向服务前端;提取20%盈利进入社区公益基金,支持本社区开展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公益项目,提升社区发展可持续性。
社区的老旧公有物业如何盘活,又如何“引流”、可持续发展?郫筒街道从“共建”入手,从“共享”落脚,创新实施“社区合伙人”模式,盘活闲置空间,让渡营业空间供社区居民使用,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商企合伙人、社群合伙人、个体合伙人以及公益合伙人,通过与社区建立公益、公益+市场化合作模式,培育社会资本,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营造的活力。
“一品水轩小区的信托制物业导入是应用社区信义治理的生动案例。”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江维指出,除信托制物业外,信义治理应用场景广泛,包括社区基金、社区社会企业等,它们在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方面都体现了公开透明、开放参与、信义为本的核心理念。
江维还认为,成都社区营造工作的基础逻辑是“还权、赋能、归位”,把社区成员作为社区营造主体,“还权”于民,辅导、指引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培育发展居民自组织,建立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的规约,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政府的支持下,动员在地资源并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解决居民共同面对的生活议题,管理涉及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发展公益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创造共同生活福祉,让居民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信任和连接。
学以致用的顺德实践:
清华班学员瞄准老旧小区治理“破局”
“无论是在社区营造,社区治理创新的整体效果,还是在资源动员、居民参与,包括体制、政策和制度建设上,成都都走在全国前列。”王名介绍,顺德作为一个县区,在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上可能比不上成都,但在干部改革创新、政府放权社会、公益力量赋能上却有相似之处,“看成都的‘他山之石’,对于顺德接下来的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希望教给学员们理论、方法、工具,他们也可以带去社区,开展更多共创式社区营造行动。”
借鉴成都经验,顺德清华班学员们已在部分老旧小区治理上,率先导入信义治理、信托制物业的理念。
去年以来,2023年顺德清华班学员、大良升平社区党委书记李志业“学以致用”,结合社区营造工作,在辖区的珠江楼AB座、珠江小区、高坎新村大力推动“激活升平老旧小区共治力量计划”项目,破解小区“无业委会、无物业管理、无维修资金”的后续管养难题。
其具体做法是,由升平社区党委联合在地社工机构,通过宣传推广居民法律、物管等基础知识,发掘小区党员、居民骨干、志愿者,培育楼宇共治队伍,发动居民参与议事协商与共治行动,发动小区业主出资筹建楼宇共治金,制定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机制,形成楼宇居民议事协商的内驱力。
“通过共治金的实施运作,三个小区已初步形成业主委员会及其运作的雏形,在条件成熟下,我们将依据法律法规要求,推动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并根据楼宇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导入一般物业服务管理、信托物业管理、社区家园服务中心等,解决长远的老旧小区维护管理问题。”2024年顺德清华班学员、升平社区党委委员卢嘉华介绍,目前高坎新村已参照信托制物业管理理念试点推进,此次成都之行她带着问题去现场看,收获匪浅。
类似实践也在容桂振华社区落地。2021年以来,在顺德区、容桂街道两级的支持下,振华社区康富花园先后完成停车位升级、路面沥青铺设、旧楼外墙翻新、燃气管道装表、排水管网等改造工程。在康富花园老旧小区改造同年,振华社区党委发动组建康富花园共治共享委员会,通过开展动员大会、张贴招募海报、电话访谈等形式发动党群骨干参与。2023年8月,17名分别来自康富花园各期的党群骨干主动报名,成为了康富花园共治共享委员会议事代表,这一举措改变了过去居民的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小区居民主动参与自治。
今年上半年,康富花园小区1-12期物业管理合同陆续到期。振华社区党委联动社工、康富花园共治共享委员会议事代表、康富花园党员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及律师、人大代表等多方力量,围绕“文明养宠、电梯加装、小区公约、物业服务标准、公共收益管理方案、楼长招募管理”这6个居民关注的议题,共开展了10场协商会议及2场共治行动,让小区问题在居民场域中讨论解决。
7月6日-27日,经过长达21天、1776名住户的投票表决,振华社区老旧小区康富花园《小区公约》《物业服务标准》《开支方案》终获表决通过,这些共创式的行动,为康复花园小区物业管理优化提升打开了新的空间。
除探路小区治理新模式,升平、振华两个社区也在大力拓展社区公共空间、培育社区基金、发掘社区合伙人。
2023年12月,大良升平启动理想空间共创计划,招募朱善德堂、华兴里一号等空间主理人(合伙人),重塑社区服务供给;在振华社区,借着建立社区长者饭堂的契机,“振华公益伴我行社区基金”成立,拉动更多商企参与社区公益服务。
“基层治理工作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要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基层工作者具备系统观念,提前谋划布局,在实践中优化提升、在实践中找到最优解。同时,基层治理也不是‘孤身作战’,只有同题共学、同频聚力,方能打造顺德基层治理创新性、可行性、时代性领先模式。”2023年顺德清华班学员、容桂振华社区党委书记关志伟说。
(编辑/金宸,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