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简  |  繁
  • 首页
  • 关于总会
    总会简介
    总会章程
    领导机构
    总会宣传片
    组织架构
    十四五规划
    联系我们
  • 新闻动态
    时政新闻
    总会动态
    大湾区资讯
  • 党群建设
    党章党规
    党群资讯
    党课学习
    党日活动
    党员发展
    党内公示
    群团建设
  • 政策法规
  • 通知公告
  • 品牌项目
    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社会组织等级评估
    社会组织年报监测评价
    培训项目
    广东省社会组织国强领军人才培训计划
    广东省社会组织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
    广东省慈善事业人才培养计划-“粤善英才”计划
    广发证券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人才赋能计划
    其他特色培训
    公益项目
    广东福彩公益行动
    银龄安康行动
    公益同行
    信息化项目
    社会组织数字服务平台(云商会)
  • 会员工作
    会长寄语
    分支机构
    会员名单
    会员风采
    加入总会
  • 《大社会》杂志
    杂志简介
    封面报道
    行业观察
    福彩公益
    国强培训
    民胞物与
    孝行天下
    浙江实践
    出版杂志目录
    征订合作
    安全瞭望
    慈善公益
    振兴班专题
    广发证券赋能计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胞物与 >文章正文:艺术焕活社区,“和地在创”助力“百千万工程”

艺术焕活社区,“和地在创”助力“百千万工程”

2025-07-25


2024年9月13日至14日,“和地在创”艺术家驻地计划成果展览正式与群众见面,不同的是,这次居民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展览场地就在家门口,这些街头巷尾为人熟知的蚝壳屋、书院、蚕房,被改造一新,赋予了一个正式而富有亲切感的名称——社区艺术空间。


艺术家驻留展览活动:艺术与社区的桥梁

为期两天的“和地在创”艺术家驻地开放日暨社区团聚日,是本次艺术家驻地计划的成果展示活动。该计划由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和社实SPL联合主办,以公开招募艺术家驻留的方式支持社区艺术营造,以“浮土志”为主题,邀请4位创作者来到顺德,立足四个社区(升平社区、东风社区、黄龙村、左滩村)展开在地艺术实践,在四个社区多元空间形态、居住人群、发展和治理模式中,以及在顺德从沙田地貌文化到大面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复杂演变中,找到交织互文的历史线索和现实问题。

艺术家谢宗秀、袁琛玥、王滢露和盖琦正来到顺德进行艺术实践的2个月里,分别走进社区街头巷尾、水间田头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和创作,他们立足本地土壤,同时引入新的视角,以社区工作坊等形式发起了8场社区公共活动,以当代艺术语言重新发现和书写顺德社会发展、女性表达、生态关系以及个体与家族的历史。

展览主题“排筏,乳汁,女神,马赛克砖”源自四个驻地项目的作品形态,比如排筏是盖琦正在左滩村驻地与参与者共同制作的艺术装置。驻地期间,盖琦正进行文献搜索,与水上人家围绕宗族溯源展开对话、向水上人家习得筏子的技术制作,并发起的“临时工作间”和关于迁徙的“边炉”夜话,与参与者一同制作筏子,体验乘水而行、与水共生的生存理念。左滩的这组展览以《临时筏子工作间》为题,以文献档案、调研纪录片等方式展示渔业村黄姓宗族的家谱和迁徙路线,唤起观众对土地、物品的回忆以及对家族溯源。





14号左滩站的社区导览是由艺术家盖琦正担任的。盖琦正在驻地期间表现得十分“接地气”,第一天就穿着拖鞋短裤在左滩走街串巷,不时还积极参与左滩村的各类活动,如“百千万工程”人居环境美化清理志愿服务、李健明老师讲座等。正是这个过程中,盖琦正结识了村民宝怡,向她借阅“珍藏”文献,进而展开黄氏宗族的溯源研究。盖琦正还与渔业村的水上居民杰叔、志哥深度交流,学习筏子的制作,最终完成了宗族史梳理和筏子装置。如果说筏子装置是展览的亮点,认识杰叔和志哥的偶然过程则是关键,这都源自艺术家融入社区的主动性与开放性。


社区艺术空间建设:打造文化艺术新地标

13号上午升平站活动中,升平社区党委书记李志业带领社区导赏,先后走访了蚝宅社区艺文空间、社区综合活动中心等,与其他社区不同的是,置身其中,浓浓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和地在创”首批合作村居之一,升平社区在参与式艺术催化下悄然发生变化,这正是“和地在创”以艺术介入社区治理,助力百千万工程,带动社区全面发展工作模式的缩影。

“和地在创”项目于2022年末启动,由和的慈善基金会策划及资助,由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德区委政法委、顺德区农业农村局指导,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和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七+5公益设计组织联合主办。“和地在创”项目放眼大湾区,聚焦顺德区,针对社区老旧建筑闲置、公共艺术服务供给不足和美育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设立了社区艺术营造、美育人才种子和综合支持计划三个方面工作内容,通过慈善资助,编织人才、资金、项目、教育等社区艺术营造支持体系,为升平、东风、黄龙、左滩4个村居陆续注入持续支持和陪伴。伴随着项目推进,社区焕发新彩。

李书记介绍,升平社区于2019年评上顺德社区营造示范点,多年来,社区挖掘鱼灯、广绣等非遗文化以及美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名片,并围绕相关在地文化主题,以社造理念,策划开展各类社区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开展非遗等文化公益培训,培育升平大良鱼灯协会、升平广绣协会、旗袍队等各类居民自组织,引入文化艺术人才,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成为社区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形成文化艺术实践的坚实群众基础。15号在举行的升平大良鱼灯会,社区首次以“社区艺术营造”为这个城市新民俗冠以艺术的“注解”,这是升平社区多年来坚持推动群众参与式社区艺术实践的结果。这个发酵过程,正是升平社区与“和地在创”合作所经历的“空间活化—内容运营—人才培育”的过程。

2022年底,“和地在创”公开招募社区伙伴,联合顺德的村居共同活化闲置公共空间,升平社区积极响应申报项目,最后位于名扬里4号的百年蚝壳屋从33个申报空间中脱颖而出,与容桂时光艺术+、黄龙村龙溪书院、左滩村3500书屋等成为“和地在创”资助的首批社区艺术空间项目,和的基金会、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广州七+5公益设计组织联动11名建筑设计专家及优秀青年设计师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古旧建筑活化。其中蚝壳屋设计保留了青砖蚝壳等典型岭南建筑特色,亦树立起当代艺术地标——明灯塔,伫立于名扬里灯火阑珊处,街坊经过都会被它吸引,驻足仰望。

在升平像蚝壳屋这样的闲置公共物业(空间)有数处,受到蚝壳屋活化的启发,2023年底,升平社区借东风发起“理想空间共创计划”,广发英雄帖,招募空间主理人,通过减租、空间使用权置换服务、社区共创资源配套等灵活的合作方式,活化社区内多个艺术空间,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一批优质空间已经找到新主人,并陆续开放运营。相较招租,这种各个击破的方式效率似乎不高,但它让交租这种以资金为主的单向资源流动方式打破,有效地激活社区各种专业资源流动起身,包括专业技能、人才、服务等,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大良旧城品质提升,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区参与:居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

社区艺术空间不仅要有面子,更有里子、内涵。2023年底,“和地在创”通过公开招募引入主理人团队启创社工和广州黄边站联合负责运营,活化后的蚝壳屋大门常为社区居民敞开,居民不仅是家门口优质丰富文化艺术服务的获益者,更是社区文化艺术的合伙人,社区自组织旗袍队和缝纫组也参与到“和地在创”艺术家驻地作品可穿戴装置“对牛的集体想象”的设计和制作,蠔宅艺文空间用到的牛仔环保坐垫也是空间运营团队联动缝纫组的共创作品……居民在社区艺术营造过程的参与,离不开专业团队、美育人才的陪伴支持。

自2023年起,“和地在创”美育人才种子计划在顺德开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顺德社创中心携手顺德11个社区,两年直接培养青年艺术家和社区工作者学员146名,落地社区参与式艺术项目16个,2023年学员发起的项目“摸鱻儿”取得了突出成效,优秀的作品不但开启了升平社区别样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当居民看到熟悉的鱼灯出现在广美毕业展、广东省美术馆设计三年展,以自己社区文化为创作基础和背景的作品展,居民对升平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艺术的涟漪在升平社区不断泛起,一波一波外扩,随着广州美术学院校外美育教学基地等长效机制落地,社区文化艺术节、非遗会等不断出现优秀美育人才的身影,他们投身社区艺术实践,将艺术嵌入居民生活日常。2024年,首届美育班学员还在均安镇沙头社区成立了“咩都有”工作室,扎根顺德,在沙头、左滩等村居驻地实践,在社区滋养下,青年艺术人才持续成长。

以社区为起点:与社区共生

13号晚上的艺术家对谈活动,当谈及本次艺术驻地的体会,在容桂东风社区驻地的袁琛玥反思“艺术非要艺术家来做吗”。她认为驻地过程有更多社区成员参与进来创作或互动,他们的声音会显得更加重要,能够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声音,通过创意表达的方式引导转变成一些可视化的东西,这是比较有意思的部分。而居民难道不正是艺术家本人吗?

在北滘黄龙社区驻地的王滢露亦表达了她对于“精英视角”的努力规避,“艺术家并没有比村民优越”。在14号下午王滢露在黄龙村进行的“乡村洗剪吹”行动,她“反客为主”,观众成为“剪刀手”在发廊为艺术家剪发造型,塑造心中女神的形象。

王滢露还表示,在社区艺术空间做展览,“展示的应该是艺术家的工作方法,一种参与式艺术手法”。因而本次驻地计划的展览是“野生”的,它不遵循“白盒子”标准,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社区人、社区题材,社区资源为作品。

而谢宗秀则表示被社区的人感染,她分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她两次发愁哪里找人制作和穿牛的装置参加鱼灯会巡游的时候,蠔宅空间主理人团队和升平居委会帮助她发动了社区自组织旗袍队的阿姨们过来参与,反响强烈,阿姨们也因为参与其中而成就感倍增;另一个是一位参加过艺术家工作坊的社区妈妈给她发信息感谢她组织了工作坊,让新手妈妈从有机会从迷茫、争吵、育儿的孤独到现在尝试找回自我重去平衡,她为此感到幸福。

和地在创,以社区为起点,亦以社区为落脚点。在“和地在创”项目推行过程,一以贯之的是“以社区为起点”的目的,通过参与式改造、参与式艺术,去回应在地诉求,激发多方参与,共同推动普遍关心的社区公共议题进展,进而激发起居民之间的“社区共同体”情感,这正是“和地在创”一直在描摹的美好图景,是顺德社区营造第七条路径。

(编辑/金宸)



上一篇文章:2024年顺德区基层治理人才研修班顺利收官60名学员满载启航
下一篇文章:和乐颐年·培英计划为大湾区养老人才建设注入新动能
政府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民政厅 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
友情链接
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 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 珠海市社会组织总会 东莞社会组织 佛山市社会组织 中山市社会组织 惠州市社会组织总会 汕头市社会组织总会 江门市社会组织 湛江社会组织 肇庆社会组织 梅州市社会组织 茂名市社会组织 阳江市江城区社会组织 清远市社会组织 韶关市社会组织 汕尾市社会组织 潮州市社会组织 河源市社会组织 云浮市社会组织
  
浙江省社会组织总会 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 凯迪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44442号

技术支持:广东广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微信订阅号:gdngos

《大社会》杂志